【海外故事】非洲测绘成长记 |
|||||
|
|||||
2024年,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带着对专业的热爱与对未知的憧憬,踏上了非洲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开启了自己的职业测绘之路。虽然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掌握了丰富的课本知识,但真正进入职场后,我才深刻体会到:技术能力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在于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对实践的熟练运用。 幸运的是,领导并没有让我在单一岗位原地踏步,而是为我量身定制了一套“内外兼修”的学习成长路径。入职后我来到了喀麦隆洛贡河灌溉项目2标段进行测量工作,最初的三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在外业一线与仪器为伴,顶着烈日、踏着泥泞,不断练习RTK架站、碎部点采集、布控控制网等各项外业操作。白天在高温下奔波于测区,晚上回到驻地整理数据、复盘操作流程,反复总结经验、修正偏差。这段艰苦而密集的历练,不仅让我迅速掌握了设备操作技巧,也培养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获取高精度数据的能力,为之后的成长夯实了基础。 随着外业操作渐趋熟练,我开始深入办公室,系统学习内业制图。从AutoCAD绘图、CASS地形图制作,到横断面设计、水机计算书编制、Civil3D建模,每一项技能的学习,都是对外业认知的进一步深化。通过不断对比现场采集的数据和绘制出的图纸,我逐步明白:测绘的意义并不只是“测得准、画得清”,更在于用准确直观的成果,真实表达地形地貌,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内业工作也让我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习惯,在成果输出和数据管理方面实现了质的提升。 在内外业交替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思维逐渐从“操作型”向“技术型”转变。我不再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思考方法的优化与效率的提升。一次次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放样技巧时,我才意识到:放样不仅是把点位机械地还原到现场,而是要深入思考如何合理设置桩点、怎样方便施工队操作、如何兼顾测量精度和施工工况。正是在这些看似细微的工作中,我逐渐领悟到,图纸放样既是技术活,更是用心活。要让测绘成果真正服务于施工,离不开对工程需求和施工逻辑的深刻理解,而这种能力无法从书本中获得,唯有在一次次实践和反思中逐步打磨。 回望这一年,我愈发深刻体会到:大学里学到的大多是标准化的理论体系,是理性的客观认知,而真正的成长,来自每一次操作、每一次制图、每一次问题解决中积累的经验。内业若闭门造车,容易脱离实际;外业若不理解原理,也容易“笨手笨脚”。只有把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我深知,自己仍有许多不足,还有很多技术领域需要持续探索和精进,比如坐标系统转换、地形建模、无人机测图等。但我相信,正是这一年“内外兼修”构筑的多维度技能体系,让我逐步找到了清晰的发展方向。我不再是只会单一操作的“零部件”,而正在成长为能够适应多任务、跨领域需求的“多边形战士”。在技术更新迅速、就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复合型能力才是个人发展的底气和底牌。 测绘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先导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设计和施工的效率与成本。扎实的基础、全面的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缺一不可。对我而言,“内外兼修”正是让我逐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未来,我将继续以实践为舟、以技术为桨,夯实基础,拓展边界,提升能力,让自己在测绘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也希望有更多和我一样的年轻测量员,珍惜每一次现场锻炼和每一次成长的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绘就属于我们青春的壮美蓝图。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