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川水库项目战高温 迎“烤”验 |
||||
|
||||
七月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走进野马川水库项目施工现场,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机械的轰鸣声,更有阵阵热浪。 工人们黝黑的皮肤上泛着汗水的光泽,但施工进度却丝毫未受影响。面对持续的高温考验,项目部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和人员安全“两不误”。 科学调度 打好“时间差”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施工现场时,野马川水库施工现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运输车辆排成长龙等待卸料。这是项目部为应对持续高温采取的“抢早赶晚”作业策略,在天光微亮时分开工,在烈日当空前收工,待日头西斜再继续施工。 混凝土浇筑班组已开始当日第一轮作业。“我们现在实行两头干、中间歇的作息模式,避开中午最热的时段。”现场负责人介绍道。 这种弹性施工方式既保证了每日工程量,又让作业人员避开了高温峰值。项目部还在每个作业面都配备了温度计,实时监测作业环境温度。“当气温超过35℃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整作业内容。”项目总工说道。 清凉补给 送上“及时雨” 灌浆平硐洞口的遮阳棚下,安全员小王正把藿香正气水一支支从纸箱里取出来,在折叠桌上摆成整齐的一排。刚从平硐里出来的工人师傅们陆续走过来,他拿起两支递过去,指尖触到对方满是水泥渍的手掌,顺势往回带了带:“每人两支,揣好了。感觉头晕恶心就赶紧喝一支,千万别硬撑着!” 他的目光扫过每个人被汗水浸透的工装,嗓门不自觉地提高了些:“真要是不舒服,立马停下手里的活,到这棚子底下歇着去,我这儿有十滴水、仁丹,凉白开也管够!”说着拍了拍旁边的药箱,金属箱体被阳光晒得发烫,里面用隔板分着格,整齐码放着各种防暑药品。有个年轻工人伸手去拿仁丹,小王眼疾手快地按住:“这玩意儿含着才管用,别嚼啊,嚼了那股劲儿就散了。” 中午时分,项目为大家精心调配了含盐糖水和绿豆汤,帮助工人们补充因高温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后勤人员准时将含盐糖水和绿豆汤、西瓜等防暑饮品送到每个工区路口。 老张师傅踩着刹车喊:“绿豆汤要凉的还是温的?”车斗里的四个不锈钢桶冒着不同的热气,前面两桶绿豆汤加了陈皮,温度刚刚好;后面的盐水桶包着保温层,桶壁上的水珠顺着车斗往下滴。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工人们有序领取,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及时补充体力,为下午的继续作业做好准备。 “这天儿热得跟蒸笼似的,但项目部这些防暑措施确实顶用!”正在纳凉休息的模板工小刘边说边擦汗。工友们纷纷点头,都说这些实实在在的清凉福利,让大家在炎炎烈日下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 党员先锋 争做“排头兵” 在主副坝施工现场,一面“党员先锋队”的旗帜格外醒目。党员们主动承担了中午最热时段的设备巡检任务,让一线工人能够充分休息。 “这个工作任务我清楚,我来上!”项目党支部书记边说边检查他手持红外测温仪仔细检查着设备运行状况。“液压系统温度偏高,需要立即降温!赶紧接水管冲一冲!”他的安全帽下,汗水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不断滴落,两道深深的帽带印勒在脸颊两侧。这是党员们主动请缨承担的午间特巡任务,由党员骨干组成巡检队,接替一线工人进行设备维护和现场巡查。 项目部建立了常态化防暑降温工作机制,通过制定“五个一”工作制度,系统性地开展高温天气下的施工管理和人员防护工作。 该制度从安全检查、健康监测、后勤保障、安全教育、进度管控等多个维度出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暑工作体系,确保各项防暑措施落实到位,工程进度有序推进。 党员们作为其中的先锋力量,始终冲在最前面。他们不仅自己扛下了高温下的重任,还时刻关心着身边每一位工人的状况。遇到有工人身体不适,他们会第一时间上前帮扶,安排休息和治疗;发现有工人防暑措施不到位,他们会耐心提醒和指导。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工地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克高温的良好氛围。 在这片被烈日炙烤的工地上,防暑降温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藏在凌晨的车灯里,浸在正午的绿豆汤里,写在党员红袖章的汗渍里,更落在每个工人踏实的脚步声里。那些高温下的坚守与守护,正一点点浇筑成坚实的堤坝。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