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深处的古韵与新风 |
||||
|
||||
在燕赵大地衡水武邑县龙治河畔,坐落着历史悠久、风情独特的朱家庄。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朝永乐二年,彼时朱姓移民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落地生根,取村名朱家庄。 关于村子,还有一段有趣传说。建村之初,朱姓祖先为保子孙衣食无忧,借“朱”谐音“猪”,在村里挖出一个形似喂猪食槽的大坑,此坑呈金元宝形状,又在元宝心位置挖砖井,寓意有吃有喝有钱花,饱含着先辈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岁月流转,朱家庄最耀眼的当属那片千年枣林。它是村庄的祥瑞,也是村民生活的重要依托。枣林中有一座枣源石碑,静静矗立,见证着枣林的千年变迁,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枣文化。以枣源石碑为中心的枣源文化广场,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白天,漫步在林间精心修建的漫步道上,脚下是松软土地,身旁是郁郁葱葱的枣树,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令人心旷神怡;夜晚,广场霓虹灯璀璨,伴随着欢快音乐,村民们翩翩起舞,广场舞成为枣林夜色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朱家庄有枣树七千余棵,其中百年以上古枣树3300余棵。古法种植红枣,特色乡村旅游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观光、采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枣林漫步道蜿蜒穿林,晨露沾湿的石板路泛着微光。午后,游客三三两两闲坐在木椅上,听着枣叶沙沙;傍晚,几顶帐篷支在林间空地上,彩灯绕着树干,炊烟混着枣香,孩子们追跑嬉笑,大人围坐畅谈,晚风拂过带来阵阵枣甜,成了最惬意的林间时光。 在朱家庄,村文化馆是传承和展示村庄历史文化的宝库,馆长朱宝通功不可没。他不辞辛劳,四处搜集村里的名人轶事、古老物件,让村庄记忆得以留存。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文物,古朴的纺线车曾是妇女们的好帮手,吱吱呀呀纺出生活希望;民国时期的大犁和播种工具,虽已锈迹斑斑,却能让人遥想当年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老炕席承载着无数温暖夜晚,风箱也曾在炊烟袅袅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馆内还有对抗日英雄的记载,他们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朱家庄人。 龙治河静静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和枣林。朱家庄,在岁月长河中,既有千年枣林的自然馈赠,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如同一颗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探寻它的故事,感受它的古韵与新风。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