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安全防线上的青春突围 |
|||||
|
|||||
凌晨两点的项目部办公室,鞠鹏第三次核对完《施工现场风险辨识手册》,摘下眼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眶。桌角那盆绿萝的叶尖上凝着夜露,与电脑屏幕的冷光交相辉映,倒映着墙上新挂的安全生产倒计时牌——距离业主单位安全生产大评比还剩43天。三个月前还是现场生产经理的他,此刻安全总监工牌上的烫金字迹尚未褪色,却已扛起了整个项目的安全重担。 转岗:在陌生领域破冰突围 2023年的那个夏天,当临近退休的安全总监老刘把办公室钥匙交给鞠鹏时,年轻人握着钥匙的手心沁出细汗。“鞠鹏啊,安全这活计就像走钢丝,既要胆大更要心细。”老刘的临别赠言犹在耳边,鞠鹏已站在了全新的战场。 面对曾接触过的安全管理领域,这位曾创下月产值纪录的生产尖兵,开始了昼夜颠倒的“双线作战”。清晨七点的施工现场,他带着安全员给施工工人做班前教育;深夜的办公室灯光下,数十本安全规范在桌面垒成高墙,重点条款被荧光笔勾勒得密密麻麻。 最艰难的转型发生在认知维度。当发现河道边坡临边防护不稳固时,生产经理的惯性思维叫嚣着“不影响进度”,安全总监的使命却责令“必须整改”。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某个黄昏达到顶峰:夕阳下,他看着整改中的临边防护,突然读懂老刘说的“走钢丝”——在效率与安全的天平上,每个砝码都重若千钧。 破局:用实践智慧重构标准 “安全生产不是插旗挂幅的面子工程,要让标准从纸面落到地面。”鞠鹏在首次安全例会上立下军令状。他创造性地将生产管理中的PDCA循环引入安全工作,带着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安全团队,重新梳理安全制度48个、安全操作规程42个、编制现场应急处置方案21个。 评比仪式上,当鞠鹏听到排名时,泛黑的眼圈、黝黑的面庞便是他成绩最好的证明。 淬炼:从应急演练到能力跃迁 2024年仲夏的清晨,项目部空地上整齐排列着数十顶安全帽。鞠鹏按下遥控器,露天屏幕上开始播放《车辆伤害应急救援视频》,镜头里事故场景让队列中响起低呼。这不是影视剧拍摄现场,而是一场由95后团队自编自导的安全教育革新实践。 为筹备这场特殊的应急演练,鞠鹏团队首创“视频预演+实战验证”模式。安全员小李把规范条文改编成情景剧脚本,拉着工程车司机当“演员”。 演练当天,工人们列队观看完15分钟教学视频后,立即进入实景考核区。“3工区发生车辆事故,立即启动三级响应!”随着广播指令,头戴橙色标志的应急处置组冲向模拟现场。医疗组用视频中学到的双人担架搬运法转移伤员,警戒组参照教学片段,用反光锥精准划分出扇形隔离区。 这种沉浸式学习使培训考核通过率提升至98%,更让安全规范真正入脑入心。 传承:在守护中绽放青春 如今的施工现场,鞠鹏仍保持着转岗初期的习惯:安全帽里夹着便签本,随时记录风险点。但更多变化在悄然发生——智能警示装置实时预警的机械臂展半径,与工人安全距离形成隔离带。 站在安全宣讲台前,鞠鹏常想起老刘退休时的那句话。现在他有了新理解:新时代的安全管理不仅要“走钢丝”,更要“织密网”。这张用青春、智慧与责任编织的安全网,既连着脚手架上闪耀的焊花,也系着千家万户的灯火温馨。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